不少投资者忍不住感叹:比起熊市里实实在在的亏损,牛市里的踏空,反而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。
一、牛市踏空为何更令人痛苦
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:不是你太贪心,而是大脑自带的 3 个心理机制,在牛市特殊环境下被放大,悄悄操控了你的情绪:
损失厌恶:“未得收益”等同于“损失”
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在前景理论中提出过一个核心观点: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,远高于对收益的敏感度—— 同样是 1 万元,失去 1 万元带来的痛苦,需要赚到 2.5 万元的快乐才能抵消,这就是损失厌恶的核心原理。
而这里说的损失,不仅包括已经拥有的东西变少,还包括本该拥有却没得到的“未得收益”,而牛市里的“踏空”就是典型的“未得收益”。因为在牛市中,赚钱会从意外惊喜变成普遍预期,当你感觉别人都在兑现这个预期时,你没赚到或赚得少的状态,会被大脑自动归类为损失。
比如熊市里你亏了1万元,会考虑市场环境差,大家都在亏,大脑会主动降低预期,减轻痛苦;可牛市里别人赚了1万元,你只赚2000元,大脑会先设定本该赚1万元的基准线,再把少赚的8000元当成损失。
社会比较:别人的收益,成了你的焦虑
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:人天生就有和他人对比的需求,且通过对比来判断自己的处境是否合理。而对比的结果,直接影响情绪——当你发现自己比别人好时,会产生满足感;当你发现自己不如别人时,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,也就是“明明我和他差不多,为什么他能得到,我却不能”的负面感受。
在牛市里,这种社会比较会变得频繁而突出。朋友圈里暗戳戳的涨停炫耀、理财群里的收益交流、同事间不经意的选股话题,都会触发这种社会比较。更关键的是,人们在对比时,往往会自动过滤掉别人的风险,只看到别人的收益。例如,只听说小李的股票涨了50%,却没看到他之前亏了多少。这种片面对比会让你更觉得自己亏了,进而陷入焦虑和自我否定,比单纯没赚到钱更磨人。
后视偏差:“我本可以”的懊悔
后视偏差的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巴鲁克·菲施霍夫提出,指个体在得知事件的结果后,倾向于相信自己在事情发生前就能够预测到该结果的一种心理现象。
解释这种现象的大脑机制,一是那些与结果一致的信息会更容易被提取,二是大脑会不自觉地修改甚至歪曲最初的记忆,以匹配现在已知的结果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事后诸葛亮”。
在牛市里,后视偏差会让踏空的痛苦发酵。牛市初期,你可能因为觉得估值太高、想等回调而犹豫没入场,这原本是理性谨慎的选择;可当行情一路上涨,你会慢慢忘记当初谨慎的理由,反而不断强化自己当初已经做好入场准备甚至看好某只股票的记忆。
当后视偏差作祟,投资者就容易陷入“我本可以”的懊悔情绪。
二、别让投资情绪,变成家庭幸福的隐忧
当投资带来的负面情绪蔓延到家庭中,可能会影响家庭的和谐幸福,而这背后同样藏着不少心理学原理。
踢猫效应:把坏脾气丢给最亲近的人
首先是经典的心理防御机制 “踢猫效应”:当人被负面情绪裹挟时,会倾向于向安全的对象释放压力,而家人往往成为这种安全宣泄口。
Add a Comment